您好!欢迎来到成都仁峰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仁峰动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发布时间:2021-09-03      来源:仁峰教育

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

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

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

教材〔202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部制定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在课程教材、教育教学等育人环节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1.《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2021年1月8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制定本指南。

一、重要意义

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强化经典意识。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突出传统文化素材的经典性。结合时代要求,衔接古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具体学习内容、载体形式,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体现学习进阶,内容和形式适宜,容量适中。

(三)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

(四)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统筹各学科,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覆盖,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总体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课程教材在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四、主题内容

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一)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二)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五、载体形式

中小学课程教材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典篇目。主要指以文献方式存在的传世作品。如文学、历史的名著名篇,科学典籍,作为欣赏对象的经典艺术作品等。

(二)人文典故。主要指经过历史检验、被人们公认、有特定内涵的人、事、言。如历史人物和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名言名句等。

(三)基本常识。主要指在传统社会形成的且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基本知识,如时令节气、称谓礼仪、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四)科技成就。主要指古代人民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方面的突出贡献,如四大发明、都江堰工程、传统医药等。

(五)艺术与特色技能。主要指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